close
上一篇說到,
既然無法改變孩子的深層個性,
只能從表面規矩建立。

這又讓我反省一個問題,
[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什麼?]

因為前篇已經說明了,
品德教育最主重要的就是家庭教育,
家庭也是影響社會的基本且重要因素。
部分"老師影響或幫助某人的人生",屬於可遇不可求的。
所以我決定先從"不殘害學生的人生"。就是班級經營,可以正常的處罰學生,但不能貶低的辱罵學生,盡量以身作則等。

於是,最根本的學校教育是什麼?
我想,有兩個大方向,
一個就是讓社會有足夠的人材;
再來就是,讓人民有安身且適合的自己的職涯。

這是魚幫水,水幫魚的良性循環。

現在國家制的義務學校教育,據聞最早體系是起源於德國,而最早成立這樣體系的原因不是夢幻的,而是非常務實的在為國家訓練可靠專業的人才。
相較於自己念到高中選系還懵懵懂懂,大學選到一個自己吃力不討好的科系卻還硬矜的狀況,對於德國竟然在國小畢業時,就由老師推薦父母孩子適合技職,或商科或農務或研究等的狀況,我十分的驚訝!!
但也是德國成功在歐洲屹立不搖的原因,他們誠實而識時務。
(前陣子看了一個介紹德國綠能的DVD, 裡面偶然提到,德國的母親除非真的有情非得已的狀況,否則在孩子國小前沒有當個全職的媽媽是個很過份的事情,這我也是深深認同的。)

老師的推薦,通常家長都會遵從,然而卻不代表孩子沒有機會選擇,在學習的過程中,他們可以換科系,直到國民義務教育十二年的為止。

接著孩子可以決定是否繼續升學,還是出社會找工作。
通常這時候孩子也滿18 歲了,可以完全的經濟獨立了。

說個題外話,邁扣就是這時侯,選擇到澳洲gap year半年,因為當時他不知道自己該選擇念大學,或者就到銀行作個小職員。當他還在猶豫to be or not to be時,許多大學的申請時間就過了!

但同時間學商的同學,不是去當賣衣服的型男,就是會計,或者念政治和管理(經濟是國家大事),或者是資訊科技(雙修經濟和資訊)或者去藥局當學徒,或者是雙修中文和英文(目標當跨國企業的管理人員),一樣的班級,同學的路竟是如此多元,讓我十分驚訝。
最有趣的莫過於他們對大學的心態,他們對學位幾乎沒有什麼虛榮心,認為沒興趣又不適合做學術研究的人,唸大學簡直是浪費時間,浪費資源。
他們比較崇拜專業領域的人才,但許多專業並無法紙上談兵,例如好廚師就絕對不是唸書唸出來的。
只要你夠四肢發達,當足球員在歐洲更能名利雙收。

當然,邁扣經過和我聊天之後,他回去選擇繼續讀大學(而且是有策略的唸和篩選,這日後有機會再談),在德國大學是獨立招生的,不管你之前唸什麼,只要能通過該科系的考試或甄選,就可以入學,比較像台灣的碩士考試。
有些人會說德國的入學考比起台灣很簡單,這我不全然認同,台灣難是因為科目太廣太深,而德國只考相關的。
設想一下,在台灣你要考一流大學的英文系,必須國語,英文,歷史,地理都很強,要推甄的話或許更累,因為成績更要一直都很優秀。

但是,如果要考德國一流大學的英文系,只要準備英文就好。

學生唸書一直有特定的領域,學有所專,學校也不浪費資源。

所以才能有很好的社會就業率和
經濟穩定。
我想,這才是教育最務實的根本。


所以兩篇教育心得寫下來,
我大致整理一下,國小安親的任務,
低年級:引發學習興趣,快樂的融入團體。
中年級:規矩的樹立,閱讀的習慣建立,知識的扎根。
高年級:幫助孩子認識自己,肯定自己,矯正家長觀念。




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雪兒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